农村市场的食品安全:低价诱惑下的风险

农村市场的食品安全问题常被忽视,核心原因在于价格敏感型消费需求和监管覆盖难度。很多农村消费者买食品时,首先看的是价格,同样的面包,只要便宜一块钱,就愿意忽略生产日期是否临近;散装零食没有包装和生产信息,因为比袋装便宜三成,也能占据不少货架。这就让一些商家看到了 “商机”,专门把城市里快过期、甚至不合格的食品运到农村销售,这些食品的进货价只有正常价格的一半,即便低价卖出,利润空间也很大。比如某批发商从城市超市回收临期牛奶,换个简易包装就卖到农村小卖部,一箱能赚 10 块钱,而消费者喝了后很容易肠胃不适。​
监管方面,农村小卖部分散在各个村镇,有的甚至在偏远山区,监管人员很难做到定期检查,一年能抽查一次就不错了,这也让违规商家有了可乘之机。不过这种情况正在慢慢改变,一方面,监管部门开始联合乡镇政府,培训村干部当 “食品安全监督员”,发现问题及时上报,监管覆盖率提高了 40%;另一方面,电商平台开始下沉农村市场,把正规厂家的食品直接送到村里的服务站,价格虽然比 “问题食品” 贵一点,但因为有品牌和溯源信息,慢慢被消费者接受。比如某电商平台在农村的服务站,每月正规食品销量能涨 25%,那些卖问题食品的小卖部,生意越来越差,不得不进正规货。毕竟消费者也慢慢明白,低价的问题食品,吃坏身体去医院花的钱,比省下来的买货款多得多。